“ 双奥”闭幕了,但艺术没有也永远不会闭幕。文艺会演与展览展示同属文化范畴,艺术之理都是相通的。作为展览展示行业,我们应该向“双奥”开闭幕式学些什么?“双奥”开闭幕式又带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呢?
一、思想内涵才有征服力
无论多么精彩华丽,“双奥”开闭幕式背后彰显的永远是厚重的思想内涵。
2008年北京夏奥会是中国与奥林匹克第一次“牵手”,惊风掠雨的击缶而歌、徐徐展开的巨幅画轴、倚天跨动的烟花大脚印……向世界展示的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和对世界的贡献,阐述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理念。
冬奥会上,开幕式时小雪花凝聚成一朵大雪花,闭幕式时大雪花幻化为人们心中的圣火。就是这朵渗透着人类共同情感的雪花,完美诠释了“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向世界展示了阳光、自信、开放、充满期望的国家形象,激发了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鸣。这就是“双奥”开闭幕式背后蕴含着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开闭幕式上的一招一式都是奥运理念精神的完美体现。
“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剑和精神。从长远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精神就是思想的反映。
作为集文化之大成的展示设计,更应该是思想内涵的产物。应当看到,我们所见过的大多数展览展示设计都能做到主题鲜明、思想突出、内涵厚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存在思想内涵“浅层化”的问题,或者仅仅记录了时间、事件的发生过程,而时间、事件背后的思想内涵没有完全呈现出来,使人看过之后如同喝了一杯白开水,什么滋味也没尝出来。
展示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见思想、见精神”。一个没有思想的或者思想内涵表达不清晰作品,是不能征服任何观众的。所以,一个成功的展示设计,一定会具备极强的思想穿透力。即使形式再单一、结构再简单,只要有了思想,照样能征服人。
“一棵泡桐树,讲活了焦裕禄”,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而要呈现出思想,并非简单之事,需要策展人具备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洞察以及对事件背后根源的深层次挖掘,最后再经过“把脑子累疼”的辩证思考,才能总结和提炼出一个展览展示的思想内涵所在。
二、变化变革才有生命力
“双奥”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曾大意说过这样的话,就是要做一个你没有做过的、做一个别人没有见过的。夏奥会开幕式放弃了N种火炬点燃方式,最后用李宁在“鸟巢”“大碗边沿上”奔跑着点火……
冬奥会开幕式上,“破冰”而出的冰雪五环,特别是燃烧了百年的奥运圣火从“大火”变成“微火”,这一开天辟地的变化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而正是这一变化和改变,恰恰吻合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
总是出彩的“双奥”开闭幕式,带给我们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就是,唯有变化变革才有生命力。“没有更好,只有不同。”“不同”就是变化变革。变化变革才能裂生出新的东西,老套套、旧框框,是思想懒惰的表现。
不客气地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展览展示场所还是停留在“版面+雕塑+电视+灯光”的旧模式上。序厅正面是一尊古铜色的雕塑、满墙体拥挤的版面、没走几步讲解员就打开一台墙体电视……这种结构模式似乎成了一种定律,大家都不愿意去打破。
不是说这种结构模式不好或不行,而是说,有的策展人既不能创造性地运用好这种结构模式,又想不出其他替代性的结构模式。“千馆一面”的局面,就是这样形成的。
曾经有一位观众直言不讳地说:“看过了很多的展馆,怎么都是一个模样啊?”缺乏兴趣点、吸引力,不能使人眼前为之一亮、豁然开朗,这是当前展览展示行业的一个通病,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当然,变化变革的过程是痛苦的,需要策展人的智慧、谋略和胆识,以及可能会因为失败而带来种种困难。但总不能怕摔跤就不走路了、怕呛水就不游泳了。在这一点上,希望我们好好的学习张艺谋,他那种百折不挠、敢于对自己说“不”的精神,正是目前展览展示行业所需的。
三、意境情感才有吸引力
诗情画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56个民族的代表手手相传国旗、倾泻而下的像国画一样铺满场地的“黄河之水”、“燕山雪花大如席”的雪花以及开幕式上的焰火“迎客松”、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等等,冬奥会上的这些“审美天花板”,带给观众的是“看不够的中国式浪漫”“唯美又有意境”。
充满意境、富有情感,向来就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人们总是从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美丽而恰当的意境中产生丰沛的情感和无限的联想,从而满足对美的欲望。没有意境和情感的作品是苍白的,也就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
展示设计作为艺术的一种,应该也必须倡树意境之美。一些展览展示场所之所以没人气、没看头或者“回头率”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策展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不够,满足于曲线(动线)+方块(版面,展柜)的呈现方式,没有构建起足以释放情感的意境氛围,或者说已经构建起来但意境的设置不正确、表达不恰当、阐述不明朗,不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与观众没有亲近感,更谈不上与展示内容产生情感了。
产生问题的原因还是在于策展人的水平和能力不够、艺术造诣和艺术情感欠缺。一名出色的策展人,一定是浑身都充满了艺术细胞、一定会从司空见惯的展品内容中产生出炽热情感、一定会从策展主题中产生丰富的思想想象、一定会先自己被陶醉而后让观众陶醉。那种见什么物就摆什么物、给什么话就写什么话、给什么图就放什么图的策展人,充其量就是一个搬运工,是永远也做不出富有意境情感的优秀作品来的。
四、简约空灵才有自信力
还是以冬奥会开闭幕式为例。为贯彻“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冬奥会开闭幕式没有重现声势浩大、人海战术的节目,而是始终贯穿着“大道至简”的哲理,特别是“微火”这种极为简约空灵而又符合大众审美的方式,不仅使冬奥会向世界表达的主题更为清晰,而且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绿色办奥的精神。
简约不同于简单,空灵不同于笨拙。中国的艺术之美有时候恰恰就是简约之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就是这种简约之美的最好呈现,这些大师的画作中的“留白”,留给人们的恰恰是其“白”后的万千世界。与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的“微火”一样,这种简约的背后正是说明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底气。
展览展示有其行业的独特性,策展人往往想把更多的内容展示出来,摆布不好,极易造成展览展示的大而乱、繁而杂,从而给观众以压抑感、强迫感。观众参观时,什么都想看,结果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想知道,结果什么都没知道。
我们所说的展览展示的简约,绝不是内容的简单和空洞。首先要做到整体框架结构要简洁干练,不能臃肿拖沓。其次要合理分配展陈空间,张弛有度、稀疏搭配,该留白的地方一定留白,该简练的地方一定简练,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观众。
五、科艺结合才有震撼力
从夏奥会开幕式上缓缓升起的蓝色星球到冬奥开幕式上的和平鸽表演,“双奥”开闭幕式上的全新科技美学和中国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代表着中国演艺科艺已经实现了声、光、电、网等方面的集成突破。这种科技加艺术的形式,使这两场奥运盛会更加精彩炫目,屏幕内外的观众享受到了极为震撼的视觉盛宴。
科技之所以赋能“双奥”,原因有二。一是科技就是表演力、艺术力,这种力量助推表演,能够实现单靠人工办不了和办不好的效果。二是“双奥”开闭幕式团队把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天衣无缝。大家在欣赏演出的时候,并没有太感觉到科技的存在,真正体现了科技为艺术服务的理念。
反观策展行业,目前在科艺结合上还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方面是排斥高科技,认为投入大、不值得;另外一方面是投入了资金,配置了高科技设施,但与艺术结合不够。策展方只注重了科技设施的存在,而忽略了内容的赋予,绚丽多彩的科技排挤了内容。
特别是一些城市规划馆,满屋子高科技,你走出来总是感觉到除了光怪陆离、闪呼闪呼的灯光外,什么内容也没记住。观众是来看内容的,不是去看高科技设施的。再高级的科技也是为内容服务的,不为内容服务的科技设施就是一堆摆设。高科技用好了,是锦上添花;用不好,是画蛇添足。
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科技与内容的主次关系、先后顺序,合理有效的运用好科技手段,使展览展示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和谐共处、协调配合。一句话,观众在观看了运用高科技设施的展览展示后,如果只记住了内容,而忘记了科技设施,那么你这个设计就是成功的。
作者简介
徐言斌,知名策展文案创作和展陈策划专家。在部队政治机关服役时,潜心研究党史军史,负责各类军史馆建设。回地方后,专业从事策展工作。从业多年,他始终坚持"思想至上、内容为王"理念,在文案创作、展陈策划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深刻独到的见解。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物事映呈企业网址
策划 • 设计 • 施工 一站式服务
微信二维码